清炉凝莲:一尊清代莲花纹铜香薰炉里的古雅风华与匠心传承 在中式香文化的漫长脉络里,香薰炉是连接烟火与雅致的重要载体。而清代莲花纹铜香薰炉,更是将 “铜的厚重”“莲的清韵”“香的意境” 熔于一炉,既承载着清代制铜工艺的巅峰水准,又蕴含着古人对 “清净雅致” 生活的追求,堪称中式香具里的 “传世之品”。 一、初见:铜铸莲姿,一眼千年的古雅气场 初见一尊清代中期的莲花纹铜香薰炉,便会被其独特的气韵所吸引 —— 炉身通高约 18 厘米,口径 12 厘米,整体呈 “三足鼎式”,却无鼎的威严压迫,反倒因莲花纹的点缀多了几分温润。 炉盖是整器的 “灵魂所在”:穹顶形盖面以 “镂空透雕” 工艺刻满层叠莲瓣,外层莲瓣舒展大气,边缘勾勒出细微的叶脉纹路,内层小莲瓣紧簇中心,形成 “莲蕊含香” 的意境;盖顶伫立一只 “莲蕾形钮”,铜色温润,包浆厚重,是常年摩挲留下的岁月痕迹。 炉身则以 “浅浮雕” 技法饰满缠枝莲纹,莲茎蜿蜒流畅,从炉肩延伸至炉腹,每一朵莲花或含苞、或盛放,花瓣边缘的弧度自然灵动,无一丝生硬之感;炉腹两侧对称饰有 “莲瓣形耳”,耳形与炉身莲花纹呼应,既增强了器物的平衡感,又让 “莲” 的意象贯穿整体。 三足为 “兽首衔莲足”,兽首线条简练却神态威严,莲瓣包裹足身,既稳固炉体,又让底部与整体纹饰浑然一体 —— 整尊炉子没有繁复的炫技,却在 “铜的冷硬” 与 “莲的柔婉” 之间找到完美平衡,一眼望去,便知是清代官造或名家监制的精品。 二、细赏:工艺里的清代制铜巅峰 清代是中国古代制铜工艺的 “收官盛世”,尤其是康雍乾三朝,宫廷造办处汇聚天下巧匠,对铜器的 “选料、铸造、雕刻、鎏金” 各环节要求严苛,而这尊莲花纹铜香薰炉,正是清代制铜工艺的 “活化石”。 1. 选料:老铜的 “温润之秘” 此炉采用 “风磨铜” 铸造 —— 风磨铜是清代对高纯度黄铜的称谓,需经过多次冶炼去除杂质,铜质细腻紧密,色泽温润。用手掂量,炉身虽不厚重,却有明显的 “压手感”,这是劣质杂铜无法比拟的;凑近细观,铜色呈 “熟栗色”,表面包浆是自然氧化形成的 “皮壳”,用软布擦拭,会透出淡淡的金属光泽,而非新铜的 “贼光”。 清代匠人认为,好的铜料是器物的 “骨”,只有高纯度的铜,才能在后续雕刻中呈现细腻的纹路,也能在岁月中形成温润的包浆 —— 这尊炉子历经两百余年,铜体无一处锈蚀孔洞,正是优质铜料的证明。 2. 铸造:失蜡法的 “无痕之技” 整尊香薰炉采用 “失蜡法” 铸造,这是古代铸造工艺的巅峰技法。匠人需先以蜂蜡制成与炉体一致的蜡模,再在蜡模外裹上多层泥料,阴干后入窑烧制,蜡模融化流出,形成 “泥范”,最后将融化的铜水注入范中,冷却后打碎泥范,取出铜器。 用放大镜细观炉身纹路,会发现无论是镂空的炉盖莲瓣,还是浅浮雕的缠枝莲,纹路边缘都光滑平整,无一丝铸造留下的 “飞边” 或 “砂眼”—— 这意味着蜡模制作时的 “精细度”,以及浇铸时 “铜水温度、流速” 的精准控制。尤其是炉盖的镂空部分,莲瓣间距均匀,薄如蝉翼却不易折断,若非顶级匠人,绝难做到。 3. 雕刻:“工不厌精” 的匠人态度 清代匠人对 “纹饰” 的追求,是 “既要形似,更要神似”。这尊炉子的莲花纹,看似简单,实则藏着诸多细节: 花瓣的 “层次感”:每一片花瓣都有 “正面与背面” 的区分,正面弧度略凸,背面略凹,通过细微的高低差,让莲花有了立体的 “绽放感”; 莲茎的 “生命力”:缠枝莲的茎蔓并非笔直延伸,而是有细微的 “弯曲弧度”,仿佛风吹过时的自然姿态,让静态的纹饰有了动态的灵气; 镂空的 “透气之妙”:炉盖的镂空莲瓣不仅是装饰,更是 “香道功能” 的体现 —— 点燃香料后,香气能从镂空处均匀溢出,既不会因孔洞过大导致香气散快,也不会因过小导致烟雾堵塞,是 “美学” 与 “实用” 的完美结合。 清代《造办处活计档》中曾记载,宫廷制作铜香薰炉时,“纹饰需经三次审核,匠人需按样雕刻,如有一处偏差,即毁器重造”—— 这尊炉子的纹路无一处偏差,足见当时匠人 “工不厌精” 的态度。 ![]() 三、品读:莲纹里的文化意蕴 古人制器,从不只重 “形”,更重 “意”。莲花在中式文化里是 “清净、高洁、吉祥” 的象征,而将莲花纹饰于香薰炉上,更是 “香与莲” 的意境共鸣。 1. 香与莲:“清净之心” 的呼应 香文化的核心是 “静心”,古人焚香,是为了在烟火中平复心绪;而莲花 “出淤泥而不染” 的特质,正是古人追求的 “精神境界”—— 将莲纹饰于炉上,焚香时,看着炉盖镂空处透出的轻烟,仿佛莲花在烟雾中绽放,既有 “视觉之美”,又有 “精神之喻”,让 “焚香” 从单纯的 “嗅觉享受”,升华为 “身心合一” 的雅事。 清代文人李渔在《闲情偶寄》中说:“香具之美,在与香合,与境合。” 这尊莲花纹香薰炉,正是 “香、器、境” 合一的典范 —— 置于书案,焚香读书,莲的清韵与香的淡雅相融,便是古人最向往的 “闲居之乐”。 2. 莲纹的 “吉祥寓意” 清代器物上的莲花纹,除了 “高洁”,还暗含 “多子多福、吉祥圆满” 的寓意 —— 莲花 “一蒂多子”,与 “连生贵子” 谐音;缠枝莲 “生生不息” 的形态,象征 “福寿绵长”。因此,这尊香薰炉不仅是香具,更是清代人对 “美好生活” 的期许载体。 从宫廷到民间,清代人对莲花纹的喜爱贯穿始终:宫廷造办处的莲花纹器物,多显 “庄重典雅”;民间匠人制作的莲花纹器物,多添 “活泼灵动”—— 这尊炉子的莲花纹介于二者之间,既有宫廷器物的 “规整”,又有民间器物的 “灵气”,推测可能是 “官搭民烧” 的精品(即宫廷提供样式,民间作坊制作,供官员或富商使用)。 四、传世:百年流转里的 “时光故事” 一尊古铜炉的价值,不仅在于工艺与文化,更在于它承载的 “时光故事”。这尊清代莲花纹铜香薰炉,从清代中期诞生至今,历经两百余年,或许曾置于文人的书案,陪伴主人焚香读《易》;或许曾藏于世家的库房,在节庆时被取出,为阖家祈福;或许曾历经战乱,辗转于不同藏家之手,却始终被精心呵护 —— 如今,它静静陈列在案上,铜身的每一处包浆、每一道纹路,都是时光留下的 “印记”。 在如今的收藏市场上,清代莲花纹铜香薰炉并不少见,但真正 “工艺精、品相好、无修复” 的精品却寥寥无几。像这尊炉子一样,炉盖完整无缺、纹饰无一处磨损、铜体无修复痕迹的,更是藏家追捧的 “珍品”—— 它不仅是一件 “老物件”,更是中式香文化、制铜工艺、审美情趣的 “活传承”。 一炉香,见古今 当我们点燃一炷香,置于这尊清代莲花纹铜香薰炉中,看着轻烟从镂空莲瓣中缓缓溢出,闻着淡雅的香气弥漫开来,仿佛能穿越时空,与清代的匠人、文人隔空对话 —— 他们对工艺的执着、对雅致生活的追求,都凝结在这尊铜炉里。 清代莲花纹铜香薰炉,从来不是冰冷的 “古董”,而是有温度、有故事的 “文化载体”—— 它让我们看到,古人如何将 “实用” 与 “美学” 结合,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 “诗意”;而这份 “匠心” 与 “雅趣”,正是我们如今依然需要传承的文化瑰宝。 ![]() 该件藏品目前已被香港中信国际集团拍卖有限公司大陆征集处 河南洛阳嘉澜拍卖有限公司征集到,详细信息了解藏家鉴赏可以联系,河南洛阳嘉澜拍卖有限公司,洛阳嘉澜拍卖公司是一家成立于中国河南洛阳,业务遍及200个市场的全球化艺术品居间服务拍卖公司,目前公司艺术品职业经理人多达50+。洛阳嘉澜拍卖聚焦全球化艺术品发展,树立了艺术品拍卖行业领先的运营模式典范,年服务全球超过50万用户。作为值得信赖的全球艺术品拍卖企业领导者,洛阳嘉澜拍卖助力客户,把握艺术品变革,构建艺术品征集拍卖一站式平台。 洛阳嘉澜作为全球领先拍卖企业,秉承“一对一式客户服务跟进”的理念,为用户与全行业提供整合了文物艺术品资源、一站式全球拍行送拍和最佳的用户拍卖体验! |
来自:
互联网
文中内容和观点 : 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; 合作及投稿请联系 : ceoim@vip.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