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壁之旅:从成都到敦煌的艺术苦行 1941 年 5 月,当张大千带着十余人的临摹团队抵达敦煌时,这座沉睡千年的艺术宝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—— 外国探险家的劫掠、自然风化的侵蚀,让许多壁画濒临消失。这位以泼墨山水闻名的画家,此刻却放下了熟悉的宣纸,一头扎进了洞窟的幽暗之中。他深知,要真正复刻敦煌壁画的神韵,首先要攻克的不是技法,而是材料的难题。在远赴青海塔尔寺的两个月里,张大千跟着藏传佛教画师昂吉学习唐卡画布的缝制技艺,用牦牛毛与亚麻混合织成的画布,既保留了壁画的厚重质感,又具备了卷轴画的便携性;他还向藏族师傅请教矿物质颜料的炮制方法,将孔雀石研磨成石绿,把朱砂锻造成丹红,甚至用西域传入的 "回回青" 调配出独特的佛青色,这些失传已久的古方,后来都成为他佛像画中最动人的色彩密码。 敦煌的临摹条件远比想象中艰苦。没有电力照明,团队就用铜镜反射阳光照亮窟顶;壁画高处无法企及,就搭建由六张木梯拼接的 "天梯";为了还原壁画的原始尺寸,张大千甚至亲自参与画布的绷制,手指被木刺扎得鲜血直流。最艰难的是复原临摹的过程 —— 面对斑驳脱落的壁画,他需要像考古学家一样考证残缺部分的原貌。在临摹第 103 窟《维摩诘经变》时,为了确定维摩诘居士衣纹的走向,他对照了初唐时期的 37 幅相关壁画,最终从榆林窟的供养人画像中找到线索,补全了这幅经典作品的残缺部分。这种 "以古证古" 的严谨态度,让他的临摹作品既保留了历史的真实性,又具备了艺术的完整性。 两年零七个月的敦煌岁月,张大千团队共完成 276 幅壁画摹本和三百多幅粉本画稿,其中唐代壁画占比最高。他对唐代佛像的偏爱并非偶然 —— 这个时期的壁画变色较少,线描和色彩相对清晰,更重要的是,唐代佛像兼具雄浑气势与细腻情感,恰好契合张大千追求的 "形神兼备" 的艺术境界。在编号洞窟的过程中,他创新性地采用 "从南至北,由低到高" 的系统方法,为后来敦煌研究院的洞窟编号奠定了基础。这些看似枯燥的基础性工作,实则体现了一位艺术家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。 笔墨革命:佛像画中的古今对话 张大千的敦煌佛像画,最令人惊叹的是其在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之间找到的完美平衡。美国艺术史家李铸晋曾评价:"敦煌时期的张大千,完成了从文人画家到绘画史学家的蜕变。" 这种蜕变首先体现在线描的革新上 —— 他将文人画的 "书法用笔" 融入壁画的 "铁线描" 中,在《李氏像图轴》里,回鹘公主的衣纹线条既保持了唐代壁画的遒劲有力,又带有行书的灵动流畅,笔锋转折间尽显 "力透纸背" 的功底。这幅创作于 1942 年的作品,取材于榆林窟第 16 窟的五代供养人像,张大千在忠实还原回鹘服饰细节的同时,大胆简化了背景元素,仅以缠枝西番莲纹样点缀空白,使得主体人物更加突出,这种 "取舍有度" 的处理方式,展现了他对传统壁画的创造性转化。 色彩运用上,张大千堪称 "古代颜料的现代解码者"。日本颜料专家山崎一雄曾感叹:"张大千对古代矿物颜料的掌握,堪比当代材料科学家。" 在《敦煌佛造像》中,他用多层罩染的技法表现佛像袈裟的厚重感 —— 底层以赭石铺色,中层叠加石黄,表层再罩上薄薄的朱砂,使得色彩既浓郁饱满又层次丰富。尤为难得的是,他还复原了唐代壁画中的 "沥粉堆金" 工艺,在佛像的璎珞、宝冠等装饰部分,用掺有胶的石膏粉勾勒出立体线条,再贴上金箔,这种失传已久的技法让佛像在光线照射下呈现出璀璨的金属光泽,重现了敦煌艺术的辉煌质感。 构图方面,张大千打破了传统卷轴画的狭长格局,创造出具有 "殿堂感" 的巨幅作品。75×200 厘米的《维摩诘经变》摹本,要求观者必须后退数米才能完整欣赏,这种观看方式的改变,实际上是将石窟壁画的公共艺术属性注入了文人画的私密传统。法国汉学家雷奈・格鲁塞在《东方的文明》中敏锐地指出:"张大千的敦煌佛像,预示了后来公共艺术中的参与式观赏理念。" 在具体布局上,他遵循 "主尊庄严,配景灵动" 的原则,如在《药师佛会图》中,中央药师佛端坐于莲台,神情肃穆安详,而周围的飞天、供养人则姿态各异、动感十足,这种动静结合的处理,既符合佛教艺术的庄严性,又增强了画面的叙事性。 ![]() 文化使者:从成都到巴黎的佛光传播 1944 年 1 月 25 日,成都举办的 "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" 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轰动。44 幅敦煌壁画摹本和 20 幅石窟摄影照片,让观众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敦煌艺术的魅力。展览期间,每天都有数百人排队参观,许多画家甚至带着画板现场临摹。这次展览不仅改变了当时画坛对 "院体画" 的偏见,更重要的是,它让人们意识到敦煌艺术对于中国绘画史的重要意义。在此之前,敦煌壁画多被视为 "工匠之作",而张大千的摹本则证明了其不亚于文人画的艺术价值,这种认知的转变,为后来敦煌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。 1956 年,张大千带着他的敦煌佛像画开启了欧洲巡展之旅。在东京举办的展览中,日本观众被佛像画中的东方美学所震撼,《朝日新闻》评价其 "让日本观众重新认识了丝绸之路的艺术辉煌";随后在巴黎东方博物馆的展览更是引起轰动,法国画家毕加索专程前往参观,在看到《劳度叉斗圣变》摹本时,不禁感叹:"这位中国画家笔下的人物,既有西方绘画的立体感,又有东方艺术的意境美。" 这次巡展的意义远超艺术交流本身,它将敦煌艺术推向了世界舞台,让西方学界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古代艺术的价值,也为后来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埋下了伏笔。 在传播敦煌艺术的过程中,张大千始终坚持 "复原而非创作" 的原则。他曾对弟子说:"敦煌壁画之妙,在于远看气势磅礴,近观笔笔精到。临摹时多一笔则嫌繁,少一笔则嫌简。" 这种严谨态度在《供养人像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—— 这幅创作于 1948 年的作品,取材于莫高窟初唐供养人像,张大千不仅准确还原了 "窄袖长裙,纤腰如束" 的服饰特征,还在题跋中纠正了 "玄宗好胡服" 的历史误解,指出这种服饰风格在垂拱年间就已出现,比开元时期早数十年。这种将艺术临摹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方式,使得他的作品既具备审美价值,又具有史料价值。 该件藏品目前已被香港中信国际集团拍卖有限公司大陆征集处 河南洛阳嘉澜拍卖有限公司征集到,详细信息了解藏家鉴赏可以联系,河南洛阳嘉澜拍卖有限公司,洛阳嘉澜拍卖公司是一家成立于中国河南洛阳,业务遍及200个市场的全球化艺术品居间服务拍卖公司,目前公司艺术品职业经理人多达50+。洛阳嘉澜拍卖聚焦全球化艺术品发展,树立了艺术品拍卖行业领先的运营模式典范,年服务全球超过50万用户。作为值得信赖的全球艺术品拍卖企业领导者,洛阳嘉澜拍卖助力客户,把握艺术品变革,构建艺术品征集拍卖一站式平台。 洛阳嘉澜作为全球领先拍卖企业,秉承“一对一式客户服务跟进”的理念,为用户与全行业提供整合了文物艺术品资源、一站式全球拍行送拍和最佳的用户拍卖体验! |
来自:
互联网
文中内容和观点 : 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; 合作及投稿请联系 : ceoim@vip.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