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“双碳”战略与能源结构转型的推动下,储能行业正在快速崛起,成为资本市场与产业界共同追逐的新风口。全球能源格局的演变,使储能被视为新能源消纳、能源安全与电力系统灵活性提升的核心环节。然而,在快速扩张的同时,行业也需要警惕“低质量内卷”带来的风险,避免重蹈光伏产业早期无序竞争的覆辙。 一、 储能行业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升,电网对稳定性与灵活调节的需求空前增长。储能系统不仅可以削峰填谷、平抑波动,还能为分布式能源、微电网、电动车充电等提供支撑。国际能源署(IEA)预测,到2030年,全球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有望突破1,000吉瓦。中国作为储能技术和市场的重要参与者,政策与资本的双重推动,使其成为全球产业链最活跃的地区之一。 二、 光伏行业的“前车之鉴” 回顾光伏产业的发展,早期在政策与补贴驱动下,企业数量急剧膨胀,产能扩张远超需求。缺乏核心专利与原创技术的企业,为了抢占市场,纷纷打价格战,导致行业利润率急速下滑,优胜劣汰加速。虽然中国光伏最终在规模与成本上形成全球优势,但也付出了“高投入、低利润”的代价。储能行业若延续这种粗放式扩张,很可能在未来几年出现同样的过度内卷。 三、 储能行业的核心竞争点:高质量与知识产权 与光伏不同,储能技术路线更加多元,包括电化学储能、机械储能、氢能储能等,未来格局的不确定性更大。这意味着:技术创新与专利保护至关重要。谁能掌握电芯设计、系统集成、能量管理软件等关键知识产权,谁就拥有长期竞争力。技术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是这个行业发展的基石。高质量而非低价格竞争。在全球市场逐步成型的背景下,企业唯有通过技术迭代、可靠性和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赢得竞争,而不是单纯的价格下压。 四、 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 要避免“光伏式内卷”,政策层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向推动: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激励,为企业创新投入提供制度保障。建立更严格的行业准入门槛,防止盲目上马、低水平重复建设。推动国际标准制定,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。 结语 储能行业站在能源革命的前沿,未来发展潜力巨大。但若忽视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,而走向低水平的价格竞争,将难以形成可持续的产业优势。光伏的经验已经表明,规模并非全部,唯有坚持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,储能才能真正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引擎。(文/储能观察) |
来自:
互联网
文中内容和观点 : 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; 合作及投稿请联系 : ceoim@vip.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