釉色裁波:宋代龙泉窑对虾组的千年惊涛 当一只虾从南宋的窑火中跃出,便在青瓷的碧波里游了八百年。 浙江龙泉的溪涧里,至今仍有青虾溯水而上,而在故宫博物院的展柜中,宋代龙泉窑对虾组瓷器正以釉色为浪,以刀痕为鳍,将那汪南宋的活水永远封存在冰裂纹里。这组被藏家称为 "水中三绝" 的青瓷,不是简单的器物,而是宋人用窑火写就的《考工记》续篇,是把江河湖海揉进釉料的东方哲学。 一、窑火里的水族诗学 宋代的窑工握着刻刀时,眼前定是映着瓯江的波光。 这组对虾器物由笔洗、水盂与小罐三件构成,却在方寸之间造了一片江湖。笔洗内壁的双虾呈溯游之姿,前虾弓背欲跃,后虾摆尾紧追,刻花的虾须如银丝斜插,在梅子青釉的包裹下泛着水的清透;水盂底部暗藏单虾,仅露半截身躯,仿佛刚从泥中钻起,虾壳的节状纹理被划花工艺剖开,釉色在凹陷处沉淀成深碧,恰似阳光穿透水层的斑驳;最绝的是小罐的盖钮,竟以圆雕技法塑出虾首,虾眼凸起如珠,触须斜探,盖沿的波浪纹与虾身的弧度严丝合缝,合盖时竟似虾入浅滩,分毫不差。 南宋的青瓷匠人从不用浓墨重彩,却把水族的灵动刻进了减法艺术里。他们懂得 "露半截更见水深" 的道理 —— 虾身不刻全,留三分给观者的想象;虾须不刻尽,让釉色自然晕染出若有若无的缥缈。这种 "刻七分水,留三分波" 的智慧,恰是宋代美学的精髓:不炫技,不铺张,只用一把刀在青瓷上裁出涟漪,便让千年后的我们听见水声。 二、釉料里的江山刻度 龙泉窑的秘密,藏在釉色与火焰的千年博弈里。 这组对虾器物的釉面如凝脂裹玉,却在不同光线下变幻出惊人的层次:晨光中是 "雨过天青" 的澄澈,午后转为 "梅子初青" 的温润,暮色里竟泛出 "蟹壳青" 的沉郁。化验显示,釉料中氧化铁含量精准控制在 1.5%,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配比,让釉色能随光线折射出江水的万千气象。 更令人惊叹的是釉层的 "冰裂纹"。虾身的刻痕处,裂纹如蛛网般细密展开,却在虾眼周围戛然而止 —— 这是匠人故意在施釉时调整了釉料厚度,让应力集中在虾身,却让虾眼保持完整。当手指抚过釉面,先触到冰裂的微涩,再摸到虾眼的圆润,仿佛真的触到了活物的肌理。这种 "裂与不裂" 的分寸,是宋代工匠对 "天人合一" 最硬核的诠释。 ![]() 三、案头的江湖史诗 在宋代文人的书案上,这组器物从不是静止的摆设。 笔洗盛着研墨的清水时,双虾似在墨汁里搅动,墨色与青釉相融,如虾游墨池;水盂储着润笔的清水,底部的半虾倒影在水面,恰似 "水底见虾不见天" 的诗意;小罐则用来收纳残墨,盖钮的虾首对着案头的砚台,仿佛在等待下一程的江湖。 这哪里是器物?分明是把江南的水系搬进了书斋。宋人爱水,却不困于水 —— 他们让虾从江河游进青瓷,从自然游入文明,在案头完成了一场 "观物取象" 的哲学实践。当米芾这样的书法家俯身研墨时,目光掠过虾纹的刹那,或许早已在釉色里读懂了 "上善若水" 的真意。 四、八百年后的浪涛 有学者说,宋代龙泉窑的巅峰,在于让坚硬的瓷器有了水的性格 —— 柔中带刚,静里藏动。这组对虾便是最好的注脚:虾身的刻痕是刚,釉色的流淌是柔;器物的静止是静,纹路的动感是动。当我们隔着玻璃凝视它们时,看见的哪里是八百年前的瓷器?分明是宋人用窑火点燃的一汪活水,至今仍在历史的长河里,漾着东方美学的惊涛。 或许某天,浙江龙泉的窑工又会升起窑火,而匣钵里的青瓷胚胎上,新的虾纹正在成形。这不是复刻,而是那只南宋的虾,终于游进了新的江湖。 该件藏品目前已被香港中信国际集团拍卖有限公司大陆征集处 河南洛阳嘉澜拍卖有限公司征集到,详细信息了解藏家鉴赏可以联系,河南洛阳嘉澜拍卖有限公司,洛阳嘉澜拍卖公司是一家成立于中国河南洛阳,业务遍及200个市场的全球化艺术品居间服务拍卖公司,目前公司艺术品职业经理人多达50+。洛阳嘉澜拍卖聚焦全球化艺术品发展,树立了艺术品拍卖行业领先的运营模式典范,年服务全球超过50万用户。作为值得信赖的全球艺术品拍卖企业领导者,洛阳嘉澜拍卖助力客户,把握艺术品变革,构建艺术品征集拍卖一站式平台。 洛阳嘉澜作为全球领先拍卖企业,秉承“一对一式客户服务跟进”的理念,为用户与全行业提供整合了文物艺术品资源、一站式全球拍行送拍和最佳的用户拍卖体验! |
来自:
互联网
文中内容和观点 : 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; 合作及投稿请联系 : ceoim@vip.qq.com